只要不违反学生就读国家和中国的法律法规,购买没有错。
据《纽约时报》报道,在全世界都依赖中国产品的同时,澳大利亚商品已经成为中国的热门商品。为了满足需求,成千上万在澳的中国留学生或年轻的中国毕业生开始了代购业务,有的甚至发展成了上亿美元的生意。在澳大利亚学习的中国学生说,他们中每10个人就有8个人参与采购业务。
这让我想起了我在美国访问时遇到的中国采购学生。他是一名博士生,每周都会去身边的三个网点购买各种教练产品。但是coach店有规定,每个护照只能买两个每个品种的产品。作为代购,他需要大量购买,当然也需要很多护照。所以他专门招了邮件群里想买东西但是没有车的人。众所周知,在美国,如果你没有车,你几乎不能动。也就是说他提供了一辆免费的车当司机(去了之后发现他也提供了午餐),骑手需要持护照给他买东西。当然,他为购物提供了现金。
刚到美国没买车的时候,去蹭过一次。路上聊天透露他有两个孩子,爱人没有工作。万不得已,我开始采购。没想,生意不小心做大了。当时他好像已经读了六年博士,八年就要离校了。他不知道是否继续学习。
当初我其实觉得他做错了。后来他不这么认为了,觉得应该用更开放包容的态度来看待这些采购活动。只要不违反留学生所在国家和中国的法律法规,购买没有错。这是一种利己行为。不管你是偶然做代购来补充生活费,还是认真做成生意,都不应该被别人批评。偶尔做的人继续以学习为主要任务,在参与中获得一些社会经验,可能对以后就业有好处。那些继续这样做的人可能已经决定放弃学业,转而创业。刚开始觉得好像有点可惜,后来又觉得好像没毛病。许多名人,如比尔·盖茨,都是辍学者。人生有很多路可以走,人生有很多路可以走,只要你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自己的选择。
再说现实点,现在的社会现实给留学生提供了购买机会。一方面,国内一些行业的产品确实令人不安,比如基本生活需要的婴儿奶粉等。另一方面,相同品牌和相同产品的中外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异太大,而空之间的价格足以给许多人机会。
但对于那些想以采购为职业的留学生来说,可能存在的风险是,随着供方改革的战略推进,未来“中国制造”成为质量的代名词后,采购的机会可能会更少,甚至会有商业风险。当然,话说回来,可能还有其他的商机。
只要合法合规,留学生就不应该附加道德指责,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。(任梦山)
编辑:海外编辑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