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《北美学生日报》的分析,中美两国对“学习霸权”的态度差异与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反智主义密切相关。
美剧《生活大爆炸》中的学霸来源:日常美剧
近日,一篇名为《月薪三万,却没钱给孩子放暑假》的文章在网上走红,也让人反思“学霸”是否值得我们去追求。但是,“学习霸权”这个概念本身是有争议的。在中国,只要你学习成绩好,你在班上的“地位”就会很高;在美国中小学,学霸似乎很容易被歧视和欺负,要么叫极客(只懂学习但不擅长外交的极客),要么叫书呆子(书呆子)。中美对“学习霸权”的不同态度从何而来?
知乎曾推出一篇题为《为什么在中国学习好的人叫“学霸”,而在美国却被竞选“书呆子”?在讨论中,有网友认为美国的社交技巧和健美是定义一个人是否有魅力的标准。另外,以学习成绩分层固化班级的做法,并不是因为政治原因而公开提倡的。这些原因导致学霸不得人心:
也有网友打破了美国历史的优越感和历史上“美国梦”所隐含的享乐主义,让很多美国人失去了努力学习的动力:
得到大多数网友认可的答案,指出了中美两国社会对“学霸”评价的差异,以及这些差异对中美两国社会选择机制的不同影响。在中国,学霸披着一层至高无上的“光环”。一旦失去光环,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心态和学习成绩;在美国,很容易选择真正热爱学习、增强承受挫折能力的人:
中美两国在“学会支配”的问题上确实有很大的分歧。据《北美留学生日报》报道,在美国,如果你想在大学里玩得开心,最快的捷径就是擅长运动,这样你就可以加入校队。如果你不能做好运动,你也可以有很强的社交能力。如果两样都做不到,弹钢琴、画画、种花、织毛衣都会稍微好一点,还能找到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。但是学霸只能沦落到食物链的最底层,别无选择只能这么做。这种现象在中国甚至无法想象。从孟母前三招到每年全民高考总动员,估计国家对整个银河系的教育都很重视。根据《北美学生日报》的分析,中美对“学习霸权”的态度差异与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反智主义密切相关。
反智主义表面上看是学霸在校园里的流行。在许多美国校园电影中,最受欢迎的要么是啦啦队员,要么是足球四分卫。而学霸永远是刻板印象,永远是被压迫被欺负的对象。他们不是亚洲人,就是一个戴黑眼镜的同学;他们吃饭的时候,总是抱着一本书,坐在角落里;他们通常会在男方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,最后看着男方拥抱美好。
但随着美国总统大选的结束,不信任知识、怀疑、鄙视知识分子的反智主义愈演愈烈。据英国《金融时报》中文网报道,美国左派眼中的反智是,右派过度宣传一些宗教观点,拒绝相信科学。比如2014年,美军承认气候变化会威胁国家安全,但当时278名共和党议员中只有8人认为全球变暖是人为的。在美国右派眼里,反智就是左派注重政治正确,blx总是强调少数群体的话语权,从而忽视了真正的言论自由。比如罗杰斯大学想请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演讲,但因为学生抗议而放弃(赖斯允许中情局虐待犯人)。
然而,即使在反智主义盛行的美国,校长们的努力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。学习无用论在中国显然更行不通。正如《北美学生日报》所说:“什么哈佛毕业生卖奶茶?麻省理工毕业月薪还不如高中退学?请不要看这种新闻。因为总有一天,你一抬头,就会看到,最后的那几位是那666位校长。”
知乎题为《美国名校霸如何努力?15大校霸有多努力?无限u和lac~坚定捍卫学霸权威。
首先,为了方便在硅谷附近的nasa研究中心暑期实习,我特意从麻省理工转到伯克利上暑期班,暑假期间安排了五门课程。本学霸力争在两年内完成师范本科毕业四年所需的全部学分:
第二个地方是麻省理工太无聊了,没有文科学,理工科都被他学完了,所以我从麻省理工转到斯坦福看看有没有有趣的课:
也有学霸因为热爱量子力学而努力:
还有哈佛大学神经学博士,会说15种语言:
可以说,学会支配的精神依然是这个时代社会鼓励的主流精神,尤其是如果你想拥抱美好的未来。更何况我们对学霸这个词有偏见。就像一个知乎网友说的,学霸和书呆子是两套不同的,有学习不好的书呆子,也有学习不好的书呆子。(整理/刘思月)
编辑:关昊
31048841,.为什么中国 学霸 受追捧,美国 学霸 被挤兑?,.2017-08-02 01:52:52,.204296,.关皓